让教学设计提升e-Learning在企业中的价值
e-Learning只是培训的一种手段,真正在e-Learning平台上起关键作用的是培训课程的质量。有了优秀的课件内容,才能改变学习者的行为,才能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而系统的教学设计正是保证课件内容质量,推动企业培训,促进学习者学习的原动力。
教学设计或教学系统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 或者Instructional System Design)通常包含了五个步骤:需求分析、课程设计、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和绩效评估。下面我们就选取这五个步骤中的几个具体环节来阐述教学设计如何确保课程质量并提升e-Learning在企业中的价值。
满足企业需求,符合企业目标
教学设计的首要步骤是根据企业和员工提出的培训请求进行分析。分析的目的只有一个:确定企业和员工面临的哪些问题是培训可以解决的。我们首先需要明确企业和员工面临的问题不一定都是培训所能解决的,问题的解决之道可能是工作制度的调整、有效的交流或是环境的改变等等。请看下面两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公司A为了方便员工打印资料,同时也为了降低各部门单独购买打印机的成本,决定在公司内部采用网络打印机取代个人打印机。这样一层楼可以只用4部打印机,而非24部打印机。可是,当网络打印机安装好后,公司却发现使用网络打印机的人并不多,仍然有许多员工在继续使用个人打印机。而申请购买个人打印机的请求也仍然不断出现。为了推广网络打印机的使用,公司决定对大家进行一次使用网络打印机的培训。电子课件做好后放在公司租用的e-Learning平台上。可是,没有多少人去选这门课,使用个人打印机的员工依然不乏其人。
第二个例子:公司B的一个厂房最近发生了一起电源爆炸事故,造成了人员伤亡,两条生产线被迫停产3个月,损失达百万美金。该事件被当地的新闻媒体披露后,给公司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调查发现,事故原因是由于操作员操作流程失误引起的,于是公司决定对操作机器的员工进行电源安全培训。
上面两个例子都提到了用培训来作为解决问题的手段。但当教学设计师团队进行深入分析后却得出了不同的解决办法。
对于公司A的打印机问题,由于在启动网络打印机这个项目时,忽略了变革管理(Change Management)的作用,有许多员工关心的问题没有得到解答。譬如:“在使用网络打印机时,别人会看到我打印的内容么?”、“有些公司文档需要保密,当打印出来的文件放在打印房会不会被别人拿走?”等。经过教学设计师团队的分析后,公司得出结论,造成网络打印机的使用率偏低的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交流没有到位,另一部分则是因为工作流程设计不合理。当这两个问题解决后,网络打印机的使用率逐渐增加,并最终取代了个人打印机,给公司节省了不小的开支。
对于公司B的厂房事件问题,在确认了员工操作流程方面存在问题的同时,教学设计师团队还发现一些员工对用电的基本知识很模糊,对于如何采取安全防护措施也不清楚。这样看来,问题出在知识和技能上,这是培训能够解决的问题。分析后的培训目标是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并增强操作的规范性,从而达到减少事故发生,保证生产的正常运行。
可见,当貌似能够用培训解决的问题出现时,采用教学设计中的需求分析不但能够有效地诊断出问题的原因,保证培训课件的必要性和有效性,还能让培训目标和企业目标保持一致,让培训真正为企业发展服务。
那么,如何做培训的需求分析呢?首先你得明确什么是需求。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来表明:需求是期望和现实之间的差距。
需求 = | 期望-现实|
进行需求分析的方法有很多种,这里推荐Susan Barksdale 和 Teri Lund的需求分析法,在他们合著的《快速需求分析》(Rapid Needs Analysis)一书中Susan Barksdale 和 Teri Lund提出了在企业里进行需求分析时常用的6个步骤:
第一步:分析培训请求 ;
第二步:确定当前的状况,包括收集数据等 ;
第三步:分析数据 ;
第四步:确定策略,包括确定资源、成本、和风险等 ;
第五步:组建团队,获得支持。这包括确定受益者、资金提供者、内容专家、课程开发师等等 ;
第六步:启动策略。这包括确定团队每个人的职位,负责事项等等。
对象分析和环境分析带来的价值
这里所讲的“对象”主要是指学习对象。对象分析可以大到针对整个培训项目,也可以小到针对某一培训课件。我们用下面一个例子来说明对整个培训项目的对象分析。
一家公司决定所有员工必须于某月某日前完成公司纪律培训。培训是电子课件形式,放在公司的e-Learning平台上。快到截止日期时,培训经理发现还有一小部分员工没有完成,部分员工甚至都没有开始学习。而具体分析这部分员工的岗位来源,培训经理发现没有完成培训的人大部分是食堂里的工作人员,如厨师和采买。进一步的调查发现,食堂中很多员工都是50多岁的人,不会用电脑,更不用说登录e-Learning平台选课了。
试想,如果培训团队或企业在推行这套公司纪律课件之前就做了充分的对象分析,那么这次纪律培训就可能采取两种措施:一种是对部分使用电脑不太熟悉的员工进行培训,让他们能够顺利的在网上选课和进行学习;另一种是采用一些非电子课件形式,比如面授方式的培训,或纸笔形式的培训,对一部分不常用,也不需要对电脑技术了解太多的员工进行培训。
在针对某一培训课件的对象分析时,收集的数据内容有很多类,比如学习者的工作经验、教育程度、文化背景、学习方式偏好等方面的信息,但最关键的是要清楚学习者对将要学习的内容的先决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学习兴趣的高低。如果学习者对先决知识不了解,那么在学习课件时,就会一头雾水,学习起来非常吃力,从而降低学习积极性,无法提高工作绩效。如果学习者不但理解先决知识,而且对将要学习的课件也很熟悉,那么学习者也会失去学习动力,制作这样的课件就是浪费资源和时间了。
大家知道,学习兴趣常常是学习者的最好引导者。提前了解学习者的学习兴趣高低,能帮助设计好优秀课件,并在学习的同时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者兴趣的方法有很多,这里推荐一种教学设计常用的模式——ARCS 模式,即Attention(注意力)、Relevance(相关性)、Confidence(自信心)、Satisfaction(满足感)。该模式由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 John Keller博士提出。其流程见图表1。
优秀的课件一开始会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如提出某个员工关心的问题,制造某个危险的场景等等。当学习者注意力集中后,课件立刻呈现出与工作相关的学习内容,表示学习结束后,学习者会得到什么样的实际帮助,或者是能避免什么样的实际问题。然后,课件逐步帮助学习者建立学习信心,让学习者获得学习的满足感,从而保持学习者对学习课件的兴趣。
教学设计中的环境分析能给e-Learning带来什么样的价值呢?举个例子来说明。在办公室里用电脑进行编程的员工和在生产线上操作机器的员工有着完全不同的工作环境。对程序员,因为培训环境和工作环境的相似,用e-Learning学习电子课件会比较容易转换到工作当中,并提高工作绩效。而对机器操作工,想要将在e-Learning平台上电子课件的静态图文,转变为在生产车间中操作机器或诊断问题的动态流程,就比较困难了。这样的话,可以考虑设计模拟的工作环境,把e-Learning和课堂模拟教学、车间练习结合起来,如此,才能提高工作的绩效,达到培训的有效性。
利用学习目标和测试题提升e-Learning的价值
为什么说教学设计中的学习目标和测试题能提升e-Learning的价值呢?这要回到本篇开头的需求分析上。学习目标不应该是某位培训师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知识熟悉程度得来,或是根据培训经理某时某刻提出的某批用来填充e-Learning平台内容的电子课件来确定的,而是应该是根据企业的需求和企业的发展目标,以及对象分析和环境分析来确定的。只有当学习目标和企业需求一致时,才能保证课件的效果和价值。
学习目标除了能在课件中具体反映企业需求和企业发展目标外,还可以指导筛选适当的课件内容并指导测试和评估。举例来说,某企业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需要员工使用项目管理的知识、技能和软件来提高工作绩效,于是准备联系课件供应商希望能选购一些电子课件。这个时候,企业培训经理便可以根据之前的需求分析、对象分析和环境分析的结果列出学习目标,利用学习目标的这一功能来帮助企业选购电子课件。在选购时,如果发现这种外购课件(Off the shelf)不能满足企业需要(比如不符合企业文化和实际情况等等),那么就可以考虑和课件供应商合作开发适合该企业的项目管理电子课件。这样经过学习目标指导的课件就会有很强的实用性,从而保证培训资源的合理配置。
下面再来看学习目标指导测试和评估。很多人都知道柯氏(KirkPatrik)四级评估方法(反映、学习、行为、结果),有时候,还会加上菲力普斯的第五级ROI来评估课件和培训的效果。在评估学习层的时候,很多课件会使用测试题的方式来评估。特别是在使用e-Learning时,用测试题来评估会非常方便于计算和记录测试分数。可是这些测试分数有多少能真正反映学习效果呢?这就需要学习目标来指导测试题,使测试题和学习目标保持一致——这种一致性需要体现在学习者的学习领域、行为变化和变化程度等多个方面。
写作学习目标的方法比较流行的有教育心理学家Robert Mager的三部曲方法以及Knirk 和 Gustafson提出的ABCD 法(这些方法在《培训》杂志2010年四月刊里顾立民先生的《课程系统设计的重要模型及学习目标撰写》一文中介绍得非常清楚,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
版面设计对e-Learning的影响
版面设计通常被误认为只是图形设计负责的领域,但事实上,版面设计是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重要步骤。由于在e-Learning平台上,电子课件常常通过视觉方式来呈现教学,合理的版面设计能帮助学习者学习,而不合理的版面设计则会给学习者学习带来障碍。理解符合e-Learning特点的版面设计,不但可以帮助企业判断电子课件版面设计的优劣,同时对于企业和课程供应商之间的默契合作也会带来助益。
笔者曾看过许多课程供应商做出来的电子课件,界面漂亮,声音、动画特效也颇能吸引学习者的眼球,可是从帮助学习者学习的专业角度看,版面设计中存在着不少问题,常见的有:背景颜色不断变幻;图片和文字同时出现且同等明显,让学习者不知道重点是图片还是文字;特殊文字随意处理(变粗,加下划线等);当使用动画时,字幕和动画同时出现,让学习者不知注意力是该放在动画上,还是阅读字幕上⋯⋯这样的版面设计对学习者不但没有帮助,反而阻碍了其注意力的集中,影响了其大脑对课件信息的获取,降低了学习效率。
关于如何设计e-Learning 课件的版面,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要帮助学习者有效学习,减少学习者的认知负载 (Cognitive Load)。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看我的一篇博文,《小心你花哨的课件版面设计》那里面列举了四个问题版面设计的例子,并阐述了用认知负载的理论来解决版面设计的问题。
标准、长度、分块等影响
通常的课件标准可以看作两部分:一部分是技术上的标准,另外一部分是设计上的标准。技术上的标准比较常见的是SCORM 1.2 或SCORM 2004、AICC 等技术标准。当电子课件和e-Learning平台都符合技术标准(比如SCORM2004)时,电子课件可以轻松导入导出,降低维护成本,而不用太担心技术上的升级或变化给e-Learning项目带来的不便。
设计上的标准包括版面设计的标准(比如同一品牌或同一部门的课件使用同一颜色),以及标题、位置、字体大小和导航元素。如果员工在不同的课件里看到熟悉的背景、版面设计和导航元素,在学习时会更加注意学习内容,而不用担心需要不断适应新的版面设计。
根据研究表明,成人的注意力受快节奏工作的影响而变得比较短,所以设计30分钟左右的课件比较合适。当然,具体的课程长度也受内容的分块影响,分块太细会影响学习的连贯性,减缓学习速度;分块太大又会出现内容的跳跃,让学习者困惑,降低学习效率。